课堂风采
【比武课通讯】贴近生活 课堂绽放异彩
华中师范大学海南附属中学教研室报道
媒体报道:http://news.ifeng.com/a/20140610/40665004_0.shtml
日前,华中师大海南附中举办了首届青年教师比武活动。想不到,这所以“严”著称的封闭式管理的学校,课堂教学竟然那么“活”!
请看看他们是怎样实践课程标准,在课堂上引进生活之水,带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探求未知领域的吧!
●联想体验法:让思维穿越历史的时空。
鲜丹老师。七年级语文课。《沁园春·雪》。十二三岁的孩子,能理解伟人的情感吗?
怀疑是多余的。这堂课,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他们的热情,他们的风采得到了很好地张扬。
欣赏了词中描写的壮丽景色后,老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有个同学说:“我喜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因为用了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冰天雪地,雪花漫天的景象。”老师追问:“除了对偶,再看看‘冰封’‘雪飘’这写出了雪的什么情态呢?”“动态,静态,动静结合,更加突出了雄浑的气象。”
有个同学说:“我喜欢‘大河山下,顿失滔滔’这句,它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结冰前的雄浑,磅礴的气势。”立即有个孩子站起来反驳:“老师,我觉得这句话表面是指黄河,但是也暗指中国当时遇到了困难,所以像黄河一样失去了气势。”不料又有个孩子发表不同看法:“我觉得中国当时虽然遇到了困难,但同样能克服困难,因为词中提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说明要战胜困难,与天公一决高下。”……
鼓励联想的启发提问,让孩子们的思维豁然开朗,尽管有些回答属于“过度诠释”,虽显幼稚,但尤感可爱,而且,整个课堂顿时鲜活了起来……
●表演法:给思维插上了翅膀
七年级政治课。课题:防患于未然。教者:肖海燕老师。
老师:犯罪行为会造成如此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远离违法犯罪呢?
学生:……
抽象的问题让学生难以回答。老师灵机一动,说:小程犯罪了,我们今天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坐上哆啦A梦的时光机,去跟过去的自己忏悔。大家说好不好?学生齐声说“好”。
老师接着说:现在我们有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现在犯罪的小程以及过去还没有养成不良行为的小程,哪些同学愿意尝试?
几名同学举手,跃跃欲试。
老师请上两名同学说:“大家在看他们表演的同时,要留意他们交谈的内容,想想是从哪个角度出发进行忏悔的。”
……模拟生活表演之后,学生的话匣子,神奇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好像插上了翅膀……
●进入角色法:让听课教师潸然泪下。
高中语文课是上《雷雨》,也是传统篇目。怎样让高中沉闷的语文课堂“活”起来?任晓雪老师则采用了分角色朗诵法。要求自愿朗读的学生进入角色,体会作品中的人物感情。
“好!痛痛快快的!你要多少钱吧!”
“什么?”
“留着你养老”
“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
……
朗读时,读鲁侍萍台词的同学带着哭腔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大海,我们走吧……”后面听课的老师,也禁不住潸然泪下。
学生本来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生活很隔膜,但老师先在背景知识方面作足了铺垫,让学生有了间接的生活体验,所以学生朗诵时能情动于心。鲁侍萍的悲愤,鲁大海的愤怒,周朴园的阴险狡诈,在朗读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生活是作品的源泉,阅读就是走入生活。
●动手体验法:让抽象的知识化为妙趣横生的场景
理科课程中,数学和物理公认是最难懂的课程,但在华中师大海南附中的课堂上,引进生活的“活水”后,变成妙趣横生的课了。
高中数学课上,陈繁通老师要学生思考:动点M到定点C的距离等于R,则动点M的轨迹是什么?
安静的教室,紧张的思考……看着大家疑惑的眼神,陈老师说:“没关系,接下来我请两个同学到讲台前协助我完成演示。请A同学站住不动,B同学绕着A运动,但是要保持确定的距离。”
刚开始时,B同学无法保持确定的距离,一圈之后B同学用手按住A同学的头移动,全班同学哈哈大笑。陈老师笑着说:“请回忆一下B同学的移动路径是什么图形?”“圆。”“那么A同学相当于什么?”“圆心。”“大家继续思考刚才的问题:动点M的轨迹是什么?”“圆。”
轻松愉快,幽默诙谐的课堂。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具体形象。
●想象体验法:让生活与知识对接
再看王燕飞老师的高一物理课:“重力势能”。
课堂上先通过播放一则关于“5月16日不明飞行物坠入黑龙江境内”的新闻报道视屏引入新课,让学生了睁大了好奇的眼睛。
王老师说:“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事例,我们已经知道了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现在老师用手举起这个乒乓球,并放置于韩财衍同学的头顶上方,大家说,这个乒乓球球有没有重力势能?”
生答:“有。”
教者问:“韩财衍同学,如果老师现在从手中释放这个乒乓球,你怕吗?“
学生韩财衍昂头笑答:“不怕。”
教者继续问:“如果,老师现在把一个体积和乒乓球一样大的钢球从同一高度释放下来,你还怕吗?”
韩财衍把头一缩,舌头一吐:“怕!”全体学生大笑。
师问:“为什么?”
生答:“因为钢球质量比较大,重力势能比较大,会砸破脑袋。”
老师:“回答得很好,那么,重力势能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一个动手探究式实验来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总结:重力势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和所处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所处位置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最后,老师不忘温馨提示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防止高空坠物。”
●假设场景法:情景课堂,学生是主人。
文科最后一堂是于丹老师的地理课《交通运输方式》。
本堂课最大的亮点是“上海茶馆”的情境讨论。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而在一个早晨,上海一个小茶馆里已经坐满了人,这些人是干什么的呢?”
问题一抛出很快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伸长了脖子等着老师接下来的话。
接着教者交代了五位主人公的身份和工作内容,把学生分为6组进行讨论,为主人公选择最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同学们先是陷入沉思继而开始激烈的讨论。
“来自北京的IT白领B女士应该选择航空运输,因为她要整日穿梭于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应选择速度最快的。”讨论结束第三组的同学率先抢答。
“我觉得她应该选择公路。”被老师封为纠察大队的第六组站起来发表观点。
“这个观点很有趣,能不能说说你这样认为的理由呢?”教者追问道,对他的答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因为她要整日穿梭,航空运输的成本太高了!”
……
整个讨论乃至整堂课教者都如是只转承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
●感官感知法:知识蕴含在生活的海洋中。
王丹老师的高一化学课。
师:俗话说:百姓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么作为烹饪五味之首的醋的化学成分又是什么呢?
生:乙酸。
师: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所以又名醋酸,大家知道醋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展示乙酸溶液。
师:什么颜色,什么状态?
生:无色溶液。
师:打开瓶塞,用手在瓶口处轻轻扇动,你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争先尝试。
生: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师:现在老师在教室走一圈,现在教室都弥漫着这种味道,说明乙酸的是易挥发还是难挥发啊?
生:易挥发。
通过情景演示与连续的启发式提问,让学生毫不费力地了解了乙酸的物理性质。
比武课中,老师探索总结出来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比如吴智的“小老师黑板演示法”,郑佳佳的“小组竞赛法”,周勇的“图示法”,李裕秀的“观察法”,周兴会的“情景诵读法”等。这些方法,让课堂贴近了生活,让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华中师大海南附中“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教学原则,催生出教师如此多的教学灵感,相信不久的将来,该校的课程改革之花,会越开越美!学生也会越来越喜欢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1.李裕秀的“观察法” 2.周勇的“图示法” 3.郑佳佳的“小组竞赛法”
4.周兴会的“情景诵读法” 5. 吴智的“小老师黑板演示法”
(摄影:刘肃宁 内容提供:参赛教师 综合整理与撰写定稿:汤登仲)